許綺玲 教授

Mme HSU Chi-Lin

 

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
法國二十世紀文學、視覺文化、法國攝影史、攝影文學
分機|33302
severina@cc.ncu.edu.tw

 


最高學歷 Diplômes

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
Doctorat en Arts et Sciences de l’Art, Université Paris I, Paris, FRANCE

 

           學位論文

• 1995年,博士論文:《攝影創作中的家庭與攝影》(La Photographie de famille comme oeuvre photographique) 

• 1987年,碩士論文:《攝影的互文性》(La Transtextualite dans la photographie)

 


專任職稱及校系所

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
Professor, French Department ;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, TAIWAN
Professeure, Département de langue et literature françaises, Université Nationale Centrale, TAIWAN

 


專長領域 Spécialités

法國二十世紀文學、視覺文化、法國攝影史、攝影文學
French Literature of the 20th century ; Visual Culture Study ;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France ; Photo/literature

 


專書與期刊論文出版 Publications list

• 2021年5月, « Perec/Calvino, Caché et découvert », Cahiers Georges Perec, No.14, L’œuvre-monde, Paris : Les Venterniers. (ISBN 979 10 27802 66 3) pp.335-349.

• 2020年8月, « Sing-Tien dans Anecdotes sur les esprits et les immortels (œuvre de Hou Chung-Ming, artiste Taïwanais) . Une mythologie personnalisée de l’Insoumis à partir d’une source mythique de la Chine antique » , Connaissons-nous la Chine ? Academia-L’Harmattan-s.a., Louvain-la-Neuve. (ISBN978-2-8061-0517-2) pp.215-229.

• 2020年8月, «Un voyage en Chine pour connaître RIEN ? », Connaissons-nous la Chine ? Academia-L’Harmattan-s.a., Louvain-la-Neuve. (ISBN978-2-8061-0517-2) pp.51-62.

• 2017年9月,〈羅蘭巴特的講學教材:文本生成研究對文本觀之啟悟〉 (Toward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ext : Roland Barthes’s Reflections on His Commitment to Teaching),《中外文學》(Chung Wai literary Quatery) 第46卷,第3期,2017年9月號,頁187-216。

• 2016年5月,〈「歧異」作為電影視讀之必要:試論《黑色系列》的雜燴風格〉,《影像與差異:視覺文化研究與政治》。台北市:書林出版,2016,頁41-69。(ISBN978-957-445-687-1)
“The gaps opening inside : about the mixed language in « Série Noire »”, Image and Difference: Visual Cultural Studies and Politics. Taipei : Bookman, 2016: 41-69.

• 2015年6月,〈餘地、餘影、餘音:非地點、日常生活書寫,以及楓思瓦芃的《15021》與《停車場》〉,《中外文學》第44卷.第2期,2015年6月號,頁17-48。
“Haunting Place, Image and Sound : Non-Lieux, Everyday Life Writing, and François Bon’s 15021 and Parking »,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(June 2015) : 17-48.

• 2014年12月,〈菊、香橙、金盞花-從《菊子夫人》到〈熱情之骨〉的互文試探〉,《【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】53:劉吶鷗》。台南市:國立台灣文學館,2014年12月,頁193-215(ISBN978-986-04-3257-2)。(本文通過匿名學術審查)

• 2014年7月,〈初探侯俊明藝術作品中的文本生成歷程〉,《中山人文學報》半年刊,「文本生成學專號」,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出版。2014年7月,第37號。頁133-160。(ISSN1024-3631)
“Essai d’observation génétique des textes dans l’art de Hou Chun-ming”, Genetic Criticism Special Issue. Sun Yat-sen Journal of Humanities (July 2014) : 133-160.

• 2013 年12月,〈限定規則之文學的無限美學潛能〉,《無休止的戰爭-王文興作品綜論(下)》,台大出版中心,2013年12月初版,頁189-218(ISBN 978-986-03- 8919-7)。
« Infinite Aesthetic Potentiality of Constrained Literature », Endless War—Studies about works of Wang Wen-Hsin Vol.II.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ublication Center, 2013: 189-218.

• 2013年6月,〈試圖潛入培瑞克〈「思考/分類」〉的錯綜網絡中〉,《中外文學》第42卷.第2期,2013年6月號,頁101-136。
« Exploring into the Networks of Interwined lines in Georges Perec’s Essay “Think/Classify” »,  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(June 2013) : 101-136.

• 2013年4月,(與國立聯合大學台灣語文與傳播系盛鎧助理教授合撰)。〈社會、歷史、語言:賴和的〈一桿「稱子」〉與法朗士的〈克拉格比〉〉,《跨時空的文化對話(上)—影響與轉譯》,中壢/台北:中央大學出版中心/遠流,2013。頁39-64。(ISBN 978-986-03-5886-5)
« Société, histoire, et langues : une étude comparative entre « Une Balance » de Lai-Ho et « Crainquebille » d’Anatole France » », Dialogues transculturels franco-chinois : vol. I, Influence et traduction.  Centre de publication de l’UNC ;Yuan-Liou Publication, 2013 : 39-64.

• 2012年4月,〈「我沒有童年回憶」:我將如何啟動書寫〉,《在生命無限綿延之間~童年.記憶.想像》,國立中興大學。台北:書林出版,2012。頁15-47。(ISBN 978-957-445-463-1)
« I Don’t Have Childhood Memory : How Could I Start Writing ? », In the Infinite Duration of Life~ Childhood, Memory, Imagination. Taipei: Bookman, 2012: 15-47.

• 2012年4月,〈尋找《明室》中的〈未來的文盲〉…〉,《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出版系列,國立陽明大學人社院視覺文化書系。台北:遠流出版,2012。頁318-345。(ISBN978-957-32-6974-8)(本文通過匿名學術審查)
“In Search of “the Future Analphabets” in Camera Lucida”, Contesting the Meanings of Modern Portraiture. Taipei : Yuan-Liou Publication, 2012. 318-345.

• 2011年,〈回憶中的日常生活:從伯雷納德的《我記得》到培瑞克的《我記得》〉,《英美文學研究》第18期,2011年6月,頁1-31。
“Everyday life in the Memory : From I Remember by Joe Brainard to Je me souviens by Georges Perec”, Review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(June 2011) : 1-31.

• 2011年,〈W島的運動寓言與/或童年回憶〉,《生命書寫》專書(紀元文、李有成主編),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,2011年3月,頁367-404。
“W island as a Sport fable : and / or the childhood recollection”, Life Writing(March 2011) : 367-404.

• 2011年,〈日常與無常:讀巴特《服喪日記》〉,《中外文學》第40卷第1期2011年3月,頁145-177。
« Discourse about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vs. Everyday Life: The Mourning Diary by Roland Barthes”, Chung Wai Literary Quarterly(March 2011): 145-177.

• 2011年,〈寄生在日常生活中:《一個睡覺的人》茍活(無)經驗的如歌寫照〉,《變/遷/留/轉:視域之徑》。台北:書林出版,2011。頁115-141。(ISBN989-957-445-433-4)
“Walking from Novel to Film : A Man who sleeps by G. Perec and B. Queysanne”, Stir/Still: Approaching the Field of Vision. Taipei : Bookman, 2011 : 115-141.

• 2011 , « Une image de la Chine au sueil de la modernité dans Note sur quelques aspects de la photographie par Lu Xun : une lecture trantextuelle’, Rencontres Orient-Occident No .13, Entre Mer de Chine et Europe. Louvain-La Neuve : Academia, l’Harmattan : 2011. pp .165-180. (ISBN978-2-8061-0038-2)

• 2010年,〈寄生在日常生活中:《一個睡覺的人》茍活(無)經驗的如歌寫照〉,中大《藝術學研究》期刊,2010年11月,頁183-212。
“Walking from Novel to Film : A Man who sleeps by G. Perec and B. Queysanne”, NCU Jouranl of Art Studies (November 2010) : 183-212.

• 2010年,〈《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》—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〉,《中大人文學報》2010年1月號,頁65-92。
“The French Tour as an Epic”─Roland Barthes and his Mythological Writing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Humanities(January 2010) : 65-92.

• 2009年,〈重探V-10昔日展的幾個「現代」身影〉,《觀展看影-華文地區視覺文化研究》,台北市,書林出版,2009年12月,頁125-140。
“Some modern profils in the V-10 group exhibitions”, Seeing Expo. Watching Films(December 2009): 125-140.

• 2009年,〈W島的運動寓言與/或童年回憶〉,《歐美研究》季刊第三十九卷第三期,2009年9月。頁413-454。
“W island as a Sport fable : and / or the childhood recollection”, EuroAmerica ( A Journal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)(September 2009) : 413-454.

• 2009年,〈尋找《明室》中的〈未來的文盲〉〉,中大《藝術學研究》期刊,2009年4月,頁53-85。
“In Search of “the Future Analphabets” in Camera Lucida”, NCU Jouranl of Art Studies(April 2009): 53-85.

• 2008年,〈巴特寫攝影:從《明室》讀《巴特寫巴特》〉,《中大人文學報》2008年1月,頁59-84。
« Photography Writing by R. Barthes: Reading roland Barthes by roland barthes through Camera Lucida”,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Humanities.(January 2008) : 59-84.

• 2007年,〈「被判處的家門」:培瑞克的《地點》記憶存檔〉,《外國語文研究》第五期, 2007年1月,頁35-58。
« « La Porte condamnée » : Georges Perec’s Lieux /Places as Memorial Archiving »,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(January 2007) : 35-58.

• 2006年,〈知與行:記兩戰之間攝影求知的挫敗經驗〉,《中外文學》,2006年12月,頁37-71。
« Cognition and Modern Photography of Between-wars : A Story of Defeat ? », Chung Wai Literary Quarterly(December 2006) : 37-71.

• 2006年,〈變化中的家庭形象1970-1990:快拍照風格與攝影論述中的家庭題材〉,《文化研究》學術期刊第二號,2006年3月,頁9-40。
« Sweet Home… seen through Changing Images (1970-1990) : Snapshots Style and Family Theme in Photographic Discourses”, Router: A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(March 2006) : 9-40.

• 2006年,〈城市物/語遁走曲:培瑞克的《逃家地點》〉,《中外文學》第三十四卷第九期,2006年2月,頁 183-212。
“Words and Things Fugue of a City Story : « Les Lieux d’une fugue » by Georges Perec”, Chung Wai Literary Quarterly(fevrier 2006) : 183-212.

• 2003年,〈魯迅寫攝影〉,《畫中有話: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》學術論文集,中研院近史所,2003年12月。

• 2003年7月,〈故事裡的歷史-關於《草》的兩張老照片〉,《世界文學》第8期。

• 2003年,〈攝影創作、家庭、女性──角色的尋思,形像的建立〉《女性心/靈之旅—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》論文集,台北市:女書店,2003。

• 2002年10月,〈懶人的密謀-從圖森的小說《照相機》談「弛軟」的世界觀〉,《世界文學》第5期。

• 2002年,〈似曾相識,邊想邊畫:巴特與史坦貝克的All except you〉,《中外文學》第三十卷第十一期,2002年4月號。

• 2001年3月,〈台灣攝影與「中國」符號初探──在不在:符號在哪裡?「中國」在哪裡?〉(八十六年度國科會博士後研究論文,計劃編號:NSC87-2811-H-030-0001),《他者之域: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》(輔大比研所劉紀蕙主編)。2000年6月,《現代美術》(台北市立美術館)。

• 1999年,〈破鏡裡頭尋先祖?─談台灣家族相片的變途或再生〉《中外文學期刊》,2000年7月號。

• 1999年,〈「令我著迷的是,後頭,那女僕。」—觀閱《巴特自述》一書的圖像想像〉,《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─框架內外:藝術、文類與符號疆界》(輔大比研所劉紀蕙主編),第二號。

• 1999年,〈柏修斯、月亮、鐵桶騎士:如果在世紀末,有位作家…──輕讀卡爾維諾《美國課程》(Lezioni Americane)裡「輕」文的四重文本〉,《中外文學》,第二十八卷第六期330號,1999年11月。

• 1998年,〈「事後靜下來,不由自主悟得一引向盲域的局部細節?」—談《明室》中「刺點」的幾個定義矛盾〉《中外文學》,第二十七卷第四期316號1998年9月。

 


研討會論文 

• 2022年5月28日, « Espace de discours, ou « ce que nous voyons, ce qui nous regarde » : Jeu de construction dans l’œuvre photographique de Ben K. Yu »,Survivance des images, transdisciplinarité et transculturalité, Colloque international,「影像遺存:跨領域與跨文化」國際研討會,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與法國里昂第二大學主辦。

• 2017年11月4日, « De la littérarité à la civilité ou Tentative d’épuisement d’un lieu de civilité », Transition au pays de la civilité ? Colloque international. 「轉渡至文明國度?」國際研討會,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與法國巴黎第三大學Mouvement Transitione研究群主辦。

• 2013年11月10日,〈張義雄,一位台灣畫家在巴黎—流浪生涯的最後車站〉,「日常風情——張義雄繪畫藝術學術研討會」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。收入《日常風情:張義雄繪畫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,國立臺灣美術館(ISBN/ 978-986-04-0652-8),頁99-145。

• 2013年4月1日, “Essai d’observation génétique des textes dans l’art de Hou Chun-ming”, Processus de création: les manuscrits chinois à la lumière de la critique génétique, Atelier international / ITEM & Université d’Artois / Avril 2-3-4, 2013 (« Work in Progress: Chinese Manuscripts and Genetic Criticism », International Workshop, ITEM and University of Artois, April 2-3-4, 2013)「從文本生成學看中文手稿:台法幽蘭計劃雙邊研討會」法國巴黎及亞拉斯。

• 2004年5月14日, «Quatre livres de Photolittérature sur le thème de Paris publiés à l’entre-deux-guerres »,發表於「城市與現代性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(淡江大學法文系)。

• 2003年11月9日,〈重探V-10昔日展的幾個「現代」身影〉,發表於「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:台灣影像風格與攝影特質的轉變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,中華攝影教育學會、國立歷史博物館。

• 2002年12月14日,〈以格諾的《風格演練》為例;從互文性觀點談法語教學與文化差異〉(中央大學、輔仁大學主辦)「台灣法語文教學實務研討會—2002年」論文。

• 2002年3月17日,〈影像文本分析的方法論──互文性閱讀與攝影的後設思考〉(中華民國攝影教育學會主辦)2002國際攝影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。

• 2000年5月21日,〈《明室》與《巴特寫巴特》──從後思索、取消重來、事後回想〉,第二十四屆全國比較文學學術會議論文,中央大學英文系主辦。

• 1999年12月10日,〈攝影與文學的跨領域研究初探〉(八十八年度國科會博士後研究論文之一,計劃編號:NSC 89-2811-H-030-0001)(中華民國攝影教育學會主辦),《1999國際攝影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:台灣攝影教育的想像、論述與實踐》。

• 1998年12月13日,〈藏在神話背後的攝影:羅蘭巴特在《神話學》裡對攝影影像的應用〉(中華民國攝影教育學會主辦),《1998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:台灣攝影的轉向》。

• 1997年12月21日,〈行動/藝術/攝影—從玻東斯基的作品Reconstitution談起〉,《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7年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(中華民國攝影教育學會主辦)。

 


專業性評論文章 Critical Essays

• 2022年5月,〈偽閉關、真微觀的攝影創作〉,《漫遊藝術史》(主編曾少千)原點出版,2202年5月初版。

• 2021年5月,〈詩僧面目 有形無象,無影有像—周夢蝶的肖像照〉《聯合文學》439期【周夢蝶百年專輯】,2021年5月號。

• 2020年4月,〈分手:攝影的使用方法〉,《聯合文學》426期,2020年4月號。

• 2019年9月,〈波影-小序〉,《日光綿羊》(蔡翔任著)詩集序文。

• 2019年9月,〈今日,《神話學》,直到明天過後〉,《神話學》麥田2019新版中文全譯本導讀。

• 2019年3月,〈毫不猶豫想到的三位20世紀法國作家〉,《文訊》401號。

• 2019年1月,〈寫在書末/寫在書本空間之外〉,《空間物種》中譯本導讀。

• 2017年6月,〈在台灣,如何閱讀培瑞克的《空間物種》:期待中文譯作出版〉,台灣人文學社電子報。

• 2016年,〈百年好合文學與攝影拼貼〉,《聯合文學》380期,2016年6月號,頁64-67。

• 2015年8月,〈我與卡爾維諾作品交會的契機〉,《印刻文學生活誌》第11卷第12期144號。頁142。

• 2012年11月,〈人如何思考分類人:從〈「思考∕分類」〉原出處期刊談起〉,台灣人文學社通訊電子期刊。

• 2011年10-12月號第149期,〈作家培瑞克的紀錄片〉,《電影欣賞》季刊,頁45-52。

• 2011年1月1日,第45號,〈回憶/蒙太奇〉,《ACT藝術觀點》季刊。

• 2010年7月1日第43號,〈看張照堂影作:逆旅散記〉,《ACT藝術觀點》季刊。

• 2010年4月1日第42號,〈手擺哪裡好?〉,《ACT藝術觀點》季刊。

• 2010年3月,〈看張照堂影作:逆旅散記〉,《歲月‧風景》個人攝影展圖錄,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。

• 2009年1-3月號第138期,〈培瑞克,一位法國作家的電影緣〉,《電影欣賞》季刊。

• 2008年4月,〈目之所及。心之所向〉,《極靜-陳贊雲攝影集》專文。

• 2005年4-6月號第123期,〈兩戰期間的巴黎城市影像:從煉金術到召魂術〉,《電影欣賞》季刊。

• 2005年1月,〈歪打正著的史話─寫在《曼圖一賢妃》書末〉,《曼圖一賢妃》書評,台北市:麥田出版。

• 2004年秋季號第121期,〈慢慢看、看慢慢、太空漫遊,「比紀錄片還慢」九則小記〉,《電影欣賞》季刊。

• 2004年8月號,〈台灣作家攝影肖像──從林柏樑拍的葉石濤談起〉,《今藝術》。

• 2004年季刊秋季,〈2D or not 2D:保羅‧德立森動畫片中的空間與敘事分析〉,《電影欣賞》。

• 2003年12月號創刊肆號,〈器皿之美:小津安二郎的電影〉,《印刻文學生活誌》。

• 2003年秋季117號,〈器皿之美: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的家庭、和室與框鏡〉,《電影欣賞》季刊。

•  2003年9月號,〈關於V-10昔日展的幾個「現代」身影〉,《今藝術》。

• 2003年春季115號,〈關於史威茲貝爾動畫音像美學初探〉,《電影欣賞》季刊。

• 2002年冬季114號,(紀錄片與歷史的反省─關於歐佛斯的《哀傷與悲憐》),《電影欣賞》季刊。

• 2002年8月No.103,〈帶回來的現場-關於「消失群像-勞動者紀事」周慶輝攝影個展小記〉,《現代美術》。

• 2001年夏季108號,〈歌與行:艾格妮‧娃爾達電影小記〉,《電影欣賞》。

• 2001年4月號,〈訪安德烈‧馬金尼談文學創作〉,《聯合文學》。

• 2001年冬季106號,〈音符與蚊子:一個喜劇修辭格的符號解析〉,《電影欣賞》。

• 2001年3月號,〈陰翳禮讚〉,《藝術家》。

• 〈書評:《揮手的姿勢 看‧不見‧張照堂》(吳忠維著)〉,電子報《明日報》。

• 2001年2月號,〈阿胡耶的攝影三條件說〉,《藝術家》。

• 2000年12月第1版,〈回航的老船員──《愛戀時光》小引〉,《愛戀時光》(馬瑟‧班紐著)。

• 2000年12月26日,〈書評:Andreï Makine的《法蘭西遺囑》〉,電子報《明日報》。

• 2000年10月號,〈無形之中,人在台北〉,《聯合文學》。

• 2000年9月28日,〈尋訪火山與情人們:蘇珊‧桑塔格的《火山情人》〉,《中時開卷版》,好書榜書評。

• 2000年7月,〈哪裡不舒服,或如何置身事外〉,《張美陵個展「你哪裡不舒服?」》,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展覽圖錄。

• 1999年冬季號102號,〈短片《秀拉:光之國度》觀後感〉,《電影欣賞》第十八卷第二期。

• 1999年秋季號101號,〈讀羅伯‧布烈松的《電影書寫札記》〉,《電影欣賞》第十八卷第一期。

• 1999年11月10日,〈無限風景的遊戲:湯皇珍的《我去旅行》〉,《自由時報》。

• 1998年,〈透過電影影像瞥見的時間:讀克洛德‧西蒙的小說《草》的幾個片段〉,《電影欣賞》,第十六卷第五期總號九十五號,【專題:法國電影與文學】。

• 1998年6月15日,〈期盼影像理論的多源對話──談蘇珊宋妲的《論攝影》中譯本出版〉,《聯合報》(讀書人版)。

• 1995年1月初版,〈業餘頌:關於羅蘭巴特與《明室》一書〉,《明室—攝影札記》,台北:臺灣攝影季刊。

 


文學創作專書 Literary Work

• 2001年1月初版,《糖衣與木乃伊》攝影與文學隨筆(《新朝藝術》專題系列文章合集)。台北:美學書房。

 


專書編撰 Edition and Redaction

• 2022年6月,《台灣文明進程的落實:試論福爾摩沙文學如何成為文明/公民性的轉渡者》(葛尹風、許綺玲主編)國立中央大學中大出版中心、遠流出版。

• 2020年11月,《臺灣攝影家:游本寬》(研究主編兼主筆),台中市:國立台灣美術館。 (ISBN 9789865321543)

• 2011年(曾少千、許綺玲主編)《變/遷/留/轉:視域之徑》視覺文化研究論文集專書,台北:書林出版,2011。(ISBN989-957-445-433-4)

 


翻譯著作 Translation from French to Chinese

• 2019年1月,《空間物種》(Espèces d’espaces),培瑞克著,台北:麥田出版社。

• 2014年12月,《傭兵隊長》(Le Condottière),培瑞克著,台北:行人文化實驗室出版。

• 2011年4月,《W或童年回憶》(W ou le souvenir d’enfance),培瑞克著。台北: 聯合文學。

• 1998年1月初版,《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》,華特班雅明著。台北:臺灣攝影工作室。

• 1997年12月修訂版,《明室—攝影札記》(La Chambre Claire—note sur la photographie),羅蘭巴特著。台北:臺灣攝影季刊,1995年1月初版。台北:臺灣攝影工作室。

• 1997年12月初版,(合譯)《神話學》(Mythologies),羅蘭巴特著。台北:桂冠圖書公司。

 


指導碩士生畢業及其論文名單 Direction of Master thesis (from 2002-)

• 2017年1月13日,中大法文系郭俊逸碩士論文,《2017年1月13日,中大法文系郭俊逸碩士論文,《魁北克導演西蒙.波里爾之紀錄片《 米宏:域外歸返之人 》研究》(Étude sur Miron : un homme revenu d’en dehors du monde, l’essai documentaire québécois réalisé par Simon Beaulieu)

• 2016年4月8日,中大法文所黃璿基碩士論文「《愛情持續三年》:一部向楚浮、高達、德米致敬的作者電影」(L’amour dure trios ans: un film d’auteur en hommage à François Truffaut, Jean-Luc Godard et Jacques Demy)

• 2014年7月,中大法文所巫冠蓉碩士論文「當代『鏡花緣』——蔡明亮電影《臉》的『哀悼日記』」

• 2013年7月,中大法文所林書媺碩士論文「哀悼電影:『132省道』與2000年後魁北克電影中的哀悼」(Cinéma de/en deuil : Route 132 et la représentation du deuil dans le cinéma québécois à partir de l’an 2000)

• 2012年7月,中大法文所莊菀婷碩士論文「納塔莉‧薩侯的《童年》:在《生死之間》走出的文學之路」(Enfance, vocation littéraire Entre la vie et la mort de Nathalie Sarraute)

• 2011年1月,中大法文所朱姿穎碩士論文「奈瓦爾短篇小說《希薇》中的音樂與音樂性研究」
(2011/01)Tzu-ying Chu, master of the French Institute,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. “La musique et la musicalité dans Sylviede Gérard de Nerval”

• 2010年7月,中大法文所李雅慈碩士論文「《向性》與超越向性:探討薩洛特對感受描繪的演變」
(2010/07)Ya-tzu Lee, master of the French Institute,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. “Tropismes et au-delà du tropisme : les sensations comme enfantement de la parole chez Nathalie Sarraute”

• 2010年7月,中大法文所王鈴儀碩士論文「論左拉的小說《婦女樂園》:現代幸福的築夢與逐夢」
(2010/07)Lin-i Wang, master of the French Institute,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. “Au bonheur des dames d’Emile Zola :La fabrique et la poursuite du bonheur moderne”.

• 2008年1月,中大法文所張綺紋碩士論文「巴爾扎克與小裁縫:一則國家寓言?」
(2008/01)Chi-wen Chang, master of the French Institute,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. “Balzac et la Petite Tailleuse chinoise : une allégorie nationale ?”

• 2007年6月,中大法文所張雅婷碩士論文「霍格里耶《重現的鏡子》:互文層面的鏡子?」
(2007/06)Ya-Ting Chang, master of the French Institute,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. “Le Miroir qui revient d’Alain Robbe-Grillet : quel miroir au niveau intertextuel ?”

• 2007年6月,中大法文所李玥婷碩士論文「關於安東尼‧聖修伯里《小王子》的遊戲性研究」
(2007/06)Yueh-Ting Lee, master of the French Institute,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. “Etude sur les éléments ludiques autour du Petit Prince d’Antoine de Saint-Exupéry”.

• 2006年1月,中大法文所蔡仁富碩士論文「異國形象探討:凡爾納的《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苦難之旅》」
(2006/01)Jen-Fu Tsai, master of the French Institute,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. “Image Exotique dans les Tribulations d’un Chinois en Chine de Jules Verne”.

• 2005年10月,中大法文所黃薇蓁碩士論文「一場追尋自我與烏托邦的旅程」
(2005/10)Wei-Chen HUANG, master of the French Institute,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. “Une odyssée vers le soi et vers l’utopie leclézien”.

• 2005年6月,中大法文所王秋琪碩士論文「莫泊桑短篇小說中的『妓女』類型研究」
(2005/06)Chou-Chi Wang, master of the French Institute,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. “Les Prostituées dans Le monde Maupasstien :Une étude typologique sur les prostituées dans les contes et nouvelles de Guy de Maupassant”.

• 2005年5月,中大法文所柯易岑碩士論文「尤金‧尤涅斯柯的短劇研究」
(2005/05)Yi-Chen KE, master of the French Institute,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. “Recherche sur les sketches d’Eugène Ionesco”.

• 2002年7月,輔大法文所郜一如碩士論文「勒‧克萊齊歐的一部雙人傳記:《狄亞哥與芙麗坦》之探討」
(2002/07)KAO,Yi-Ju, master of French Institute of Catholic University Fu-Jen. “Etude d’un double portrait: Diego et Frida de Le Clezio”.

 

 


開課名稱 Courses

【French Department,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 大學部

-寫作(二)French composition (II)
-文選(二)Selected textes reading (II)
-法國電影:歷史與經典French cinema : Masterpieces and History
-法語國家電影與文化:Francophone cinemas and cultures
-法國藝術與文化French culture and arts
-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史History of French Literature of the 19th Century,
-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史History of French Literature of the 20th Century,
-希臘羅馬神話藝術與展演Ancient Greek and Roman Mythologies and Arts

【Institute of French for master,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】研究所

-文學理論與文本分析Analysis of Theoretical and Critical Texts
-文本理論與互文性The Theory of Text and the Transtextuality
-自傳與童年敘事Childhood narration and autobiography
-日常生活理論與書寫Theories of Everyday Life and Literary Writing
-文學與攝影、攝影文學Literature and photography, Photoliterature